高速發展的中國科研逐漸成為世界科學舞臺上的亮點,卻也伴隨著大量學術不端行為的曝光。《自然》雜志在2021年3月分析了1300多篇來自“論文工廠”的文章:大量來自中國機構。學術出版管理不規范等問題引起中國科研管理部門的重視。2018年,中共中央辦公廳、國務院辦公廳印發《關于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》,明確指出“支持相關機構發布國內和國際學術期刊預警名單…”。
2020年末,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期刊分區表團隊首次發布《國際期刊預警名單(試行)》。預警期刊的識別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,通過專家咨詢確立分析維度及評價指標,而后基于指標客觀數據產生,具體而言,就是通過綜合評判期刊載文量、作者國際化程度、拒稿率、論文處理費(APC)、期刊超越指數、自引率、撤稿信息等,找出那些具備風險特征、具有潛在質量問題的學術期刊。最后,依據各刊數據差異,將預警級別分為高、中、低三檔,風險指數依次減弱。
期刊預警不是論文評價,更不是否定預警期刊發表的每項成果。預警期刊旨在提醒科研人員審慎選擇成果發表平臺、提示出版機構強化期刊質量管理。
中科院預警期刊發布官網:https://earlywarning.fenqubiao.com/#/